摘要
关键词
- 圆偏振光(CPL)
- 非富勒烯受体(NFAs)
- 圆二色性(CD)
- 近红外光检测(NIR Detection)
- 光电探测器(Photodetectors)
- 共混薄膜(Blend Films)
研究背景
圆偏振光(CPL)检测是光通信、生物成像和光学传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目前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近红外区域的 CPL 检测性能仍然较低。大多数基于手性分子的检测器材设计复杂,且灵敏度和选择性不足。近年来,非富勒烯受体(NFAs)因其优异的吸收性能和分子间强相互作用成为光电材料研究的热点。本研究通过在 NFAs 共混薄膜中引入手性添加剂,利用分子间激子耦合实现了高灵敏的 CPL 检测,特别是在近红外波段,为拓宽材料适用范围提供了新思路。
创新点
- 提出了一种通过激子耦合增强非手性 NFAs 的圆二色性响应的新策略。
- 在多个非富勒烯受体(如 ITIC 和 Y6 类)中验证了方法的广泛适用性。
- 制备了性能优异的 CPL 光电探测器(CPL-OPDs),其探测度在近红外区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
- 实现了基于共混薄膜的灵敏 CPL 信号转化,同时保持器件的稳定性和高性能。
研究内容
通过引入手性分子 R5011,本研究在 ITIC 和其他非富勒烯受体(NFAs)共混薄膜中实现了显著的圆二色性(CD)响应。实验中,采用混合溶剂旋涂技术制备薄膜,并优化了溶剂和共混比例以获得最佳光学性能。光学表征显示,优化后的共混薄膜在 700 nm 波长下具有较强的圆二色性信号(\(|g_{\text{abs}}| \approx 0.15\)),其强度是传统手性材料的 75 倍。利用二维广角 X 射线散射(GIWAXS)分析了薄膜的分子堆积结构,发现手性响应来源于 ITIC 分子间的激子耦合,而非单分子手性特性。在光电器件制备方面,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PEDOT:PSS/ITIC:R5011/PBDBT 的光电探测器(OPD),其在 700 nm 波长下的探测度(\(\mathrm{D^*}\))达到了 \(1.07 \times 10^{13}\,\mathrm{Jones}\)。此外,该方法还被验证可用于其他 NFAs 系列材料的近红外 CPL 检测。
结论与展望
本研究通过在非富勒烯受体(NFAs)中引入手性添加剂,实现了近红外波段的高灵敏 CPL 检测。基于手性激子耦合的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 CPL 光电器件中存在的灵敏度低和波段限制问题。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共混薄膜的制备工艺,扩展至更广的波长范围,并探索其在量子光学、生命科学和光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。
论文直达
原文标题:Sensitive near-infrared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detection via non-fullerene acceptor blends
原文卷期号:Nature Photonics 2023, 17, 649–655
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原文: